2024年12月16日拜訪外交部國務部長託拜厄斯·林德納

  1. 對話者:

  2. Jürgen Kurz
    Thomas Pensel
    Dr. Peter König
    Frederic Bruch
    Corinna Kastl-Breitner
    Eckard Wiendl

  3. 托比亞斯·林德納的問題

  4. 在準備談話時,托比亞斯表示希望我們提出問題。我們整理了許多問題,鑑於時間緊迫,決定只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 在我們訪問中國期間,當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訪問中國時,我們了解到法治對話(或與法律規範等有關的另一次對話?)已不再繼續, 儘管有非常成功和很好的機會來介紹我們的法治。為什麼會這樣?
    • 我們為什麼不把重點放在再生能源方面更密切的合作,例如發展援助項目,以便非洲或拉丁美洲更快實現轉型?
    • 聯邦政府或外交部在多大程度上對侵犯人權行為(例如維吾爾人的侵犯人權行為)有明確的最新了解? 近年來,情況沒有改變嗎?
    • 歐盟在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上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有何不同?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我們還想按照以下有關綠色中國政策的論文的想法來引導對話。

  5. 綠色中國政策論文

  6. 隨著 2024 年美國大選和交通號誌的崩潰,現在是重新思考德國和綠色中國政策的時候了。隨著美國總統川普的當選, 世界將重新調整。鑑於也排除歐盟的「美國優先」政策,在世界各地進行氣候政策、法治和經濟合作非常重要。這也明確適用於中國。

    為什麼會這樣呢?

    • 如果沒有中國的太陽能、電池、電動車、原料和循環經濟技術,德國就無法再進行任何重大的氣候保護。

    •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工業規模上掌握了必要且至關重要的氣候保護技術並持續大規模推廣的國家。世界其他地區不再發揮重要作用。

    • 隨著川普當選並任命一位水力壓裂天然氣經理為環境部長,川普美國不再是氣候保護的合作夥伴終於清楚了!

    • 從長遠來看,目前的政策使多年來成功建立的與中國的關係面臨風險。中國可能會比以前更多地轉向其他合作夥伴。 「一帶一路」、 金磚國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和上合組織(其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侵犯人權的國家也是這些組織的成員)表明,從長遠來看, 中國並不需要德國。為了實現成功、負擔得起的氣候保護,德國在未來幾年需要中國。

    • 德國如果不大力參與中國清潔技術,就會走上技術和工業衰退的道路。為此,我們需要相互開放的市場、研究合作和合作關係。

    • 當然,中國的一些政治措施與我們的議會民主理念並不相符。然而,B90/GRÜNE 提供的有關中國的知識是基於那些從根本上拒絕社會主義制度並捍衛自己反對中國崛起的行為者的描述和假設。 但他們這樣做卻扭曲了中國的現實形象。不幸的是,綠黨近年來未能更仔細地審視其他對中國的觀點。這應該要糾正!

    • 由於採取對抗政策,德國對中國法治和人權的影響力也正在減弱。如果沒有權力基礎(迄今為止只有德國的經濟主導地位),就不再有任何有效的影響力。 但正是隨著中國綠色技術的快速發展,德國的經濟實力正在迅速減弱。

    • 因此,現在是重新調整綠色中國政策的時候了。正是因為全球氣候保護面臨挑戰,合作才有必要。在和平政策方面,與中國合作以孤立普丁領導下的俄羅斯侵略政策至關重要。 德國和歐盟只能透過共同加強經濟、加強研究合作以及與許多人進行大規模對話來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是透過制裁、貿易關稅和相互指責來實現這一目標。 90聯盟/綠黨未來的對華政策也應以這些原則為基礎。